大家对于何应钦这号人物估计最为了解的事件就是他是主持日军投降大典的主持人,他当时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方针,尽可能地少刺激日本战犯和战俘,以便能拉拢日本政界。他的态度和行为引起我们的公愤,另外他曾主持消灭共产党,引发内战,所以何应钦这生也是过失甚多的人。他这一生在国
大家对于何应钦这号人物估计最为了解的事件就是他是主持日军投降大典的主持人,他当时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以德报怨”方针,尽可能地少刺激日本战犯和战俘,以便能拉拢日本政界。他的态度和行为引起我们的公愤,另外他曾主持消灭共产党,引发内战,所以何应钦这生也是过失甚多的人。他这一生在国民党叱咤风云,但为何晚年倍受冷落?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1949年3月任行政院长,1949年5月辞职,1949年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经过改组,出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孙中山命廖仲恺、蒋介石等筹办黄埔军校,四处延揽人才。孙中山由广州派人到上海,经王伯群等人介绍,征求何应钦意见,何表示愿赴广州。来人电告孙中山,孙复电表示欢迎。何遂束装赴粤,在孙的元帅府任参议。何因与蒋介石既有“同学”、“同事”的关系,又在贵州办讲武学校颇有名气,于是被蒋看中,因之参与军校筹建工作。到6月12日,黄埔军校成立,何被孙中山授以少将军衔,任命为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工作勤勉,待人随和,有标准军人风范,对蒋恭顺,因此颇受蒋赏识。
何在任教官时,参与讨平广州商团叛乱。9月初,军校学生编为两个教导团,10月12日蒋委托何兼本校第1教导团团长;次日,廖仲恺、蒋介石又任命何为军校教务处代理处长。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蒋介石率两个教导团讨伐。何带的第1团连战皆捷。陈部所属林虎,勾结滇桂军阀袭击何团。何当时癫痫病发作刚过,即亲率团部勤杂人员向敌冲锋。蒋与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在高处观战,见何奋不顾身,对何备加赞赏。
此役胜利后,加伦即将列宁赠给他的佩剑转赠何作纪念。后两个团合编为第1旅,何升任旅长。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何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将所属军队编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学生军编入第1军,蒋介石任军长,何应钦任师长(周恩来为该师党代表),9月,陈炯明再次兵变时,国民政府派兵第2次东征。蒋为总指挥,后分三路,何应钦、李济琛、程潜分任各路指挥。何部多有建树,深受国民政府赞赏。何于11月5日出任潮汕善后督办;12月10日,升任第1军军长兼潮梅绥靖委员、军校潮梅分校校长。在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后,又出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于7月15日通电反共反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和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与蒋有矛盾,公开逼蒋下野。何应钦此时判断失误,以为蒋树敌太多,已四面楚歌,必败无疑。于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宫。这样,蒋只好下野。当白崇禧在会上要蒋离职时,蒋回顾何,而何一声不吭,蒋伤心异常,拂袖而走。蒋事后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这是蒋、何的第一次矛盾。何应钦对蒋介石是有功的。蒋离不开何,何更离不开蒋。当何在白崇禧迫蒋下野时态度暧昧,蒋复职后一怒之下撤了何的一切职务,后又经别人圆场,蒋才又委何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肚里有气,托病于杭州附近莫干山。蒋亲自跑去对何说:“我离了你,没有问题,照样干下去;你若离开我,就无办法。”何权衡利弊,只好随蒋到南京就职。
何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又当上了“总统”。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一顶大而空的高帽子。官场失意,但他仍以“民间”方式继续为蒋效力。他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当了几年常委,便一直任会长;他又恢复了“中国童子军”总会,一直挂副会长头衔(会长为蒋介石);他又是台湾“道德重整会”会长,前后十次出国进行“国民外交”。八十年代后,他还当上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何晚年的“公事”无非是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等。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等。随着年迈体衰,特别是“”的希望破灭,何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军事转移到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提出不少建议,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非常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