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首页 吉尼斯纪录 人类之最 中国之最 动物之最 植物之最 娱乐之最

当前位置:首页 > 五毛世界之最 > 世界百科 > 正文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更新:2018-06-07

提到近视想必大家都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手机,电脑。。。而且现在人们大多都和手机在一起,大家也知道经常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近视,有的甚至近视度数非常高。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 1、近视含义 近视,中医病名。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

提到近视想必大家都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手机,电脑。。。而且现在人们大多都和手机在一起,大家也知道经常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近视,有的甚至近视度数非常高。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

1、近视含义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近视,中医病名。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称近觑。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近视其实早在隋朝就有一定的认知和阐述:“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朝将近视进一步具体化,而到清朝时则就是近视一词诞生的朝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近觑”,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其实追溯到最早期的医术《黄帝内经》,就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的视觉功能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

2、近视的分类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近视度数划分编辑300度以下属于低度近视300度以上600度以下属于中度近视600度以上900以下属于高度近视900度以上属于超高度近视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00度以上600度以下属于中度近视,中度近视对很多人构成烦恼,视线模糊。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的屈光不正的近视程度。因这类近视眼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将高度近视等同于病理性近视眼(pathological myopia)或退行性近视眼(degenerative myopia)。高度近视的发病原因尚不确知。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于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对于近视眼的发病有重要作用。高度近视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1)由于眼结构异常、营养障碍引起的玻璃体、脉络膜及视网膜变性。(2)由于眼轴延长、巩膜伸长、生物力学异常作用所致的黄斑变性萎缩及后葡萄肿。(3)由于视力低、调节辐辏功能失调所致的弱视和斜视等。

3、近视的原因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1.内因(1)遗传因素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度数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6岁后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度。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迅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

为你揭秘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做好防范措施远离近视

2.外因即环境因素,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的人,近视眼比较多,青少年学生中近视眼也比较多,而且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其患病率明显上升。这种现象说明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等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和集合作用,使内直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眼内压也相应升高,随着作业的不断增加,调节和集合的频度和时间也逐渐增加,睫状肌和眼外肌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节作用的过度发挥可以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引起一时性的视力减退。但经休息或使用睫状肌糜烂剂后,视力可能改善或完全恢复。因此,有人称这种近视为功能性近视或假性近视。


热门文章推荐

阅读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