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蛔虫引起的这种病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儿童的抵抗力免疫力较成人来说比较弱,因此蛔虫多发生在幼儿身上,有的成年人也有,但是相对较少。我们经常用老话说打虫子了,就是说的打蛔虫,那蛔虫到底是什么呢,它又为何会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呢?这
蛔虫,通过看蛔虫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蛔虫是属于长长的有点像蚯蚓的样子,蛔虫病也是经常所得的,儿童的抵抗力免疫力较成人来说比较弱,因此蛔虫多发生在幼儿身上,有的成年人也有,但是相对较少。我们经常用老话说打虫子了,就是说的打蛔虫,那蛔虫到底是什么呢,它又为何会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蛔虫照片又是怎样的呢?
蛔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身体为灰白色长圆柱状,长约15—35厘米,形似蚯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圆锥形尾部不弯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
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蛔虫症,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一、不明原因的经常性肚脐周围疼痛。二、大便不正常,有时干燥,有时腹泻。三、脸上有指头样的圆形白色皮癣块。四、多食,易饥,爱吃零食,虽然吃得多,却不长肉,发育不良。五、时有气喘、发热,但又找不到其他原因。六、皮肤上常起不明原因的“风疙瘩”。七、眼白区有三角、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斑点。
八、夜间睡眠容易惊醒,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九、经常厌食、偏食,甚至爱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十、舌面上有散在的圆形或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疹。作为家长,怎样发现孩子有蛔虫呢?孩子一旦染上蛔虫,虫体虽然不大,但都寄生在肚子里,很难被家长发现。但如果掌握上述特征以及以下四点具体方法,即可及时发现孩子的疾病。一看 看孩子是否贫血。脸色常显得苍白的孩子可能有贫血,特别是口唇、眼睑等处为明显。有的甚至面部浮肿,头发稀少、干燥、没有光泽,并伴有精神不振等症状。二察 患病的孩子常常厌食,消化不良,消瘦,严重时会影响发育和智力,有时睡觉时常磨牙(有的地方叫做挫牙)、惊恐、易醒,对此应细心观察。三问 问孩子是否肚子痛?哪部位痛?用手按摩,看有无疙瘩。因蛔虫可产生毒素,导致肠痉挛,引起腹痛,。痛的部位多在肚脐周围。四查 检查面部有无虫斑。舌头有无杨梅样肿物,特别是下唇内侧黏膜有无粟粒样丘疹。如果有上述表现,就应带孩子上医院去检查大便,以便进行确诊治疗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
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